当前位置:主页 > 学术研究 > 学术动态 >

制度视角下的家国天下


     2018年3月16日晚6:30,由我校社科处主办、bat·365(中文)官方网站承办的“我校2018年知名学者学术讲座”第8场在闵行校区教师之家宾馆三楼报告厅隆重举行。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、北京大学bat·365(中文)官方网站天元讲席教授、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苏力教授应邀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人,bat·365(中文)官方网站田雷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。
 

 
     首先,田雷教授对苏力教授进行了简短的介绍。苏力教授是法学界不需要用头衔或职务介绍的学术大师,因为他的名字已经同《法治及其本土资源》、《送法下乡》、《法律与文学》等著作一起,成为了当代法科生和法学学者必然知晓的存在。
 

 
     之后,讲座正式开始。苏力教授以“制度视角下的家国天下”为题,从制度实践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精英实现自我的三个领域/阶段(“齐家治国平天下”)进行了详尽的论述。他认为,现有的观点多是从个人角度出发,将这三者联系在一起,但实际上,它们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性,且彼此之间互动频繁。对于历史中国而言, “家”、“国”以及“天下”这三层制度是必要的构成要素。“家”一般是指由血缘构成的农耕村庄——生活共同体,“国”是指以农耕地区为基础、以中央集权和官僚制为特征的政治共同体,而“天下”则是指归顺了“国”并受其节制的游牧地区。对于自给自足、以小农经济为主的“家”而言,本身其实是不需要“国”的,然而就是在这一前提下,古代中国却很早就产生了“国”的概念,并最终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大国体制。苏力教授认为,对这一问题或者说“异常”的探究,将帮助我们明晰中国国家制度形成的深层原因,理解制度建构背后的互动逻辑。
 

 
     教授指出,黄河水患以及游牧民族对维生素和衣服的需求推动了“国”的形成与稳固。一方面,“家”自身具有封闭性,无法完成治理水患的任务,由此产生的人才调度以及技术积累的需求推动了跨地域的、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即“国”的形成;另一方面,游牧民族由其生产方式以及气候等因素,决定了其自身无法生产维生素、舒适的衣服以及金属制品等。这些生活资源的匮乏促使其不断地袭扰南部的中原地区,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的“团结与联合”。最终,内忧外患的结合使得强大的中原帝国建立起来,并不断地获得巩固与加强。
 
 



 
     互动环节,苏力教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“传统家国观念对法治国家建设的影响”、“本土特性与统一性的矛盾”以及“国家观念在各国各地区的差异”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。之后,田雷教授对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,并对苏力教授的到来表示了感谢。
 




Baidu
sogou